近年來,印臺區立足資源稟賦,優化產業結構,在小種植、小養殖、小加工等領域積極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以“果業種植、畜禽養殖、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物流”為主的“五小經濟”發展新路子。
果業成為農民增收“搖錢樹”
依托地處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優勢,圍繞建設現代果業強區目標,按照“重投入、穩面積、強管理、提品質、抓銷售、促增收”思路,以龍頭企業引領、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支持農戶參與等方式,大力實施果園地布覆蓋、簡易肥水一體化、品種改良、老園改造等措施,促進果業提質增效。目前,全區人均蘋果種植面積4.3畝,培育種植大戶8500余戶,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170家,形成了集“產、供、銷、加、儲”為一體的蘋果產業發展格局。2021年,果農人均蘋果純收入達到1.02萬元,連續8年超過萬元,蘋果產業已成為印臺農民最直接、最穩定、最可靠的支柱產業。在發展壯大蘋果產業的同時,以櫻桃撬動鄉村振興產業,通過“龍頭企業+、園區+、集體經濟+”等模式發展大櫻桃產業,全區種植農戶600余戶,戶均年收入達到2.3萬元,努力讓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經濟優勢。
畜禽養殖成為農民增收“強心劑”
搶抓國家支持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和全省推進生豬全產業鏈發展的政策機遇,以打造生豬全產業鏈為目標,規劃實施了總投資9.5億元的生豬產業園項目,引進了年產50萬噸無抗飼料的世界五百強企業英聯飼料,建成了擴繁場、育肥場和屠宰場,培育了潤民達康冷鮮肉陜西知名品牌,建成了集原料種植、飼料加工、生豬育種、育肥擴繁、屠宰加工、肉品品牌打造、有機肥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生豬全產業鏈。目前,全區能繁母豬存欄1萬余頭,年出欄20余萬頭,生豬產業鏈與全區72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利益聯結,吸納農村勞動力務工1000余人,帶動農戶種植玉米6萬余畝、大豆5000余畝,帶動5000余戶農戶實現年均增收3000余元。
小加工成為農民增收“增長極”
始終把發展小加工業作為農戶增收、產業賦能的有效舉措,按照“統籌布局、產業合理、政策扶持、帶動就業”的思路,大力支持社區工廠做大做強,促進脫貧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和增收致富。印臺區培育的以生產箱包及相關配套產品為主的信達寶利工貿有限公司,已成為銅川市首家納入規上企業名錄庫的社區工廠,投產運營以來,累計產值3000余萬元,出口創匯250余萬美元,累計帶動30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年人均收入3萬元以上,已成為銅川市小加工廠華麗轉身蝶變的標桿。全區累計培育社區工廠22家,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400余人,人均年增收2萬余元。
鄉村旅游成為農民增收“加速器”
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富集的優勢,把發展鄉村旅游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聚力打造全省文化旅游特色區,用鄉村旅游帶動鄉村產業升級、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積極培育鄉村旅游新業態和新商機,在金鎖石林景區,先后建設了長空滑索、鏤空玻璃橋等20余種特色休閑項目,構建了集觀賞天然石崩奇觀、感受鄉村民俗生活等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新亮點。該景區先后流轉土地100余畝,提供勞動就業崗位150余個,間接帶動就業人數1000余人次;2020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陜西省返鄉創業示范園區。同時,還打造了玉華宮、陳爐古鎮,孟姜女祠、305省道東線生態休閑旅游觀光帶、王石凹工業遺址公園等一批旅游風景區,輻射帶動周邊近8000群眾通過開店經營、服務景區運營等實現增收,2021年成功創建為陜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電商物流成為農民增收“新引擎”
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大力推動數字電子商務與農村經濟實體深度融合,讓數字化為農產品賦能。以實施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為抓手,構建農村物流、農村電商服務站點、電子商務培訓、農產品電商供應鏈和品牌營銷“五大體系”,使本地蘋果、櫻桃、核桃、花椒、土雞蛋等特色農產品觸網銷售,“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雛形初顯。建成區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鎮村電商服務站點54個,搭建了農村電子商務三級服務體系。通過打造品牌鏈,提升價值鏈,培育電商企業11家,打造了蘋果、櫻桃、雞蛋等20余種印臺電商品牌。2021年,全區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億元大關,進一步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更多農戶增收致富。(記者:朱紅衛)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