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qqwyy"></menu>
    <menu id="qqwyy"><strong id="qqwyy"></strong></menu>
  • 不容忽視的食源性致病菌

    來源:陜西省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 發布時間:2022-09-16 11:26

    每年5月—10月是我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發月份,引發事件的主要原因為致病微生物及毒素,現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重要的幾種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1.非傷寒沙門氏菌

    發病季節: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夏、秋季節(5月—10 月)高發。

    致病食品:畜肉類、禽肉、蛋類、奶類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

    由沙門氏菌引起的臨床癥狀通常在感染后6—48小時內出現,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發熱等。人群普遍易感。

    2.致瀉大腸埃希菌

    發病季節:多發生在3月—9月。

    致病食品:熟肉制品及冷葷食品,其次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

    易感人群:老人及嬰幼兒易感。

    感染后常見癥狀包括水樣便、腹痛、惡心、發熱、糞便中有少量黏液和血等。

    3.阪崎腸桿菌

    發病季節:無季節性,全年均可發生。

    致病食品:主要為嬰兒配方粉。

    易感人群:可引起各年齡段的感染,但高危人群主要是嬰兒(0—12月齡)和新生兒(0—28天),尤其是早產兒、低出生體重或免疫力低下的嬰兒,發生嚴重感染的危險性最高。

    感染主要引起嬰兒腦膜炎、敗血癥和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4.副溶血性弧菌

    發病季節:多發生在夏、秋季節(5月—10月)。

    致病食品:海產品(魚、蝦、蟹、貝類等)。

    感染后發病急,多數在 4—28小時左右發病,主要為急性胃腸炎癥狀。發病初期為腹部不適,上腹部疼痛或胃痙攣,惡心、嘔吐、發熱、腹瀉,之后劇烈腹痛,臍周陣發性絞痛為特點。

    5.金黃色葡萄球菌

    發病季節:多發生在夏秋季節,其他季節也可發生。

    致病食品:乳及乳制品、奶油糕點、蛋及蛋制品、熟肉制品、雞肉和蛋類沙拉、含有乳制品的冷凍食品及個別淀粉類食品。

    起病急,潛伏期一般在 2—6小時,主要癥狀為劇烈的惡心、反復嘔吐,可伴有上腹部絞痛,有時伴有腹瀉。

    6.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

    發病季節:全年都可能發生。

    致病食品:主要為生肉及肉制品、雞蛋、蔬菜沙拉、乳與乳制品、海產品及即食食品。

    易感人群:新生兒、孕婦、免疫缺陷患者。

    主要癥狀為健康成人個體出現輕微類似流感癥狀,新生兒、孕婦、免疫缺陷患者表現為呼吸急促、嘔吐、出血性皮疹、化膿性結膜炎、發熱、抽搐、昏迷、自然流產、早產、死產、腦膜炎、敗血癥等。

    7.空腸彎曲菌

    發病季節:全年均可發病,多發生在夏、秋季節(5月—10月)。

    致病食品:家禽肉為主,尤其是雞肉,還有未進行巴氏消毒的牛奶和受污染的飲用水。

    易感人群:暴發時各年齡組均可發病,而在散發的病例中,小兒較成人多。

    感染后潛伏期為1—11天,癥狀多為腹瀉,腹絞痛、嘔吐、發熱 38℃—40℃,腹瀉多為水樣便,奇臭。


    網絡編輯:袁月
    信息審核:和建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分享:
    顶破水晶肉色丝袜进入
  • <menu id="qqwyy"></menu>
    <menu id="qqwyy"><strong id="qqwyy"></strong></menu>